2014年01月02日08: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安倍政權如過分重視刺激眼前的經濟活動,忽略尋找解決財政結構性惡化問題的中長期政策,終將面臨慘痛的報應。” |
日本《朝日新聞》2013年12月31日發表評論文章,分析過去一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安倍經濟學的得失。文章認為,安倍政權如過分重視刺激眼前的經濟活動,忽略尋找解決財政結構性惡化問題的中長期政策,終將面臨慘痛的報應。
文章指出,一年來,安倍政權大舉推進“異次元”的金融寬松和大規模的積極財政政策。幸運的是,與此同時世界經濟也在逐漸穩定。毫無疑問,這一內一外的原因確實為停滯不前的日本經濟帶來了轉機。物價平穩上升,12月的政府經濟月報中,時隔4年零2個月來首次刪去了“通貨緊縮”這四個字。
然而,金融與財政混同一體的抗緊縮政策本身就打破了常規,也增加了財政破產的風險。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安倍政權為推行強化安全保障等“安倍風格”政策而表現出來的態度——凡事以維持支持率為先,刻意忽略景氣的些許停滯。為應對春季后的消費稅增稅而投入5.5萬億日元國費的經濟計劃便是典型事例。過分重視刺激眼前的經濟活動,忽略尋找解決財政結構性惡化問題的中長期政策,終將面臨慘痛的報應。
與通脹期望背道而馳的現實
文章指出,安倍經濟學的第一招是依賴日本銀行的金融寬松政策。正式的說法應當是“量化與質化的金融寬松”。
過去,為了能及時配合寬松政策的結束,日銀購入的多為期限3年以內的短期國債,而現在日銀則大量購買發行期限3年以上的中長期國債。目標是2年內日銀的資產將增長為原來的2倍,物價上漲2%。雖然為了顯示推行金融寬松政策的堅決態度,但與此同時金融政策的實際操作也將更加艱難。
安倍經濟學的命脈是“通貨膨脹期望”。即一般家庭和企業在物價上漲的預期下會提前增加支出,消費帶動經濟的活化,從而形成促進物價上漲的良性循環。
據文章稱,現實中,日本物價也的確保持了上漲。然而,很大一部分是因日元貶值而引起的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所致。因價格競爭成為通縮元兇的電腦及家電產業等,停止價格下降的趨勢也是因為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較高。
文章認為,僅這一點就能導致遏制普通家庭消費的惡性通脹。如果收入無法實現實質性增長的話,現實只可能與日銀的預期相悖,普通家庭將會把錢包捂得更緊。通貨膨脹期望很可能事與愿違。
文章指出,未來,通貨膨脹率的預期也停滯不前,金融市場開始催促追加量化寬松。盡管日銀總裁(日本央行行長)黑田聲稱“金融寬松政策的實施不采取逐次投入的方式”,但為了實現通貨膨脹預期而追加寬松舉措的這種惡性循環風險卻不容忽視。
遮掩貨幣政策上進退兩難境地的,是大規模的財政支出。文章表示,安倍政權成立后,相繼提出了包括補充預算在內的年均100萬億日元的大型財政支出計劃。與雷曼危機以前的經濟繁榮時期相比,國債依存率上升了15%。整體經濟依賴財政的問題更加嚴重。
為應對消費稅增稅而提出的補充預算案也是以拓展公共事業為主的揮霍型模式,與日本舊自民黨時代所推行的赤字膨脹機制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