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3日14:20 來源:新華網
2013年3月,中國改變了在釣魚島的行動策略,首次向這一存在領土爭議的地區派出海監船和海監飛機。該舉措產生了重大政治影響。 |
中國穩步邁向軍事強國
【俄羅斯之聲電臺網站1月1日文章】題:中國成為軍事強國
2013年3月,中國改變了在釣魚島的行動策略,首次向這一存在領土爭議的地區派出海監船和海監飛機。該舉措產生了重大政治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在2013年還對海岸防衛力量推行重要改革,組建了統一而強大的中國海警局。中國在領土爭議地區作出非軍事回應的能力提高了,這一點在中國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舉動中得到體現。
11月,中國在東中國海設立防空識別區。在設立防空識別區后的一個月內,針對外國戰機進入識別區一事,中國軍隊出動偵察機、預警機和戰斗機51批87架次,執行例行巡邏警戒以及必要的緊急識別查證等任務。如此一來,中國就掌握了在領土問題上對日本施壓的潛在新工具。
中國在2013年決定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大大提高應對國內外危機局勢的能力。
2013年,中國核潛艇成功試射“巨浪”-2洲際導彈。一批新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測試加快了進度。軍隊列裝轟-6K轟炸機的工作緊鑼密鼓地推進,殲-15殲擊機開始量產。兩艘航母同時在建。軍隊管理體制也啟動大規模改革。在今后一些年里,上述改革的成果將逐步顯現,影響將波及全球政治和軍事形勢。
“斗而不破”定位中美關系
【英國《本周》雜志網站1月1日文章】題:美中戰爭將是什么樣?
美國軍隊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戰斗力量,在一對一的基礎上是不可戰勝的。然而,美國會發現,一場最終可能以核決戰結束的久拖不決的戰爭代價太過高昂。中國也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事實。所以,中國的軍事戰略并沒有朝著一場不可能打贏的全面戰爭發展,而是服務于一個更小的、更狡猾的目標——將美國推出中國的后院。
為了支持自己的行動,中國的戰略家發展了大批專門對付美國的力量的常規非對稱武器系統,這事實上產生了—種迫使美軍不得不在其一度說一不二的地區小心行事的強大威懾力。
為了防止美軍利用他們的技術優勢打擊中國的心臟,中國軍方一直推行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從最根本上說,反介入/區域拒止是一種分層的防御戰略,將陸上、海上、空中和網絡、太空打擊融為一體,對抗美國的軍事優勢。
盡管美國軍事技術占據優勢,但中國爆炸式的軍事力量增長已確保,即使與美國發生的是小規模沖突,都會比這個國家幾十年來看到的任何—種戰爭可怕,而這正是遏制中美沖突的原因。
【伊朗新聞電視臺網站1月1日報道】分析人士唐·德巴爾稱美國懷有向崛起的中國“展示軍事敵意的動力”,并警告稱,這兩個大國之間潛在的沖突可能導致“核戰爭”。
在他做出上述評論之前,莫斯科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瓦西里·卡申在俄羅斯之聲電臺發表評論稱:“到2020年完成本輪改革并重整軍備后,中國很有可能會有能力在東亞的一些局部沖突中擊敗美軍及其盟軍。”
卡申說,今天的美國正面臨國內危機和資金不足的問題,這將迫使美國在未來的戰爭中“接受戰敗”。
亞洲或將上演“三國演義”?
【英國《衛報》網站1月1日文章】題:中國的軍事勢力與日俱增,超級大國碰撞迫在眉睫嗎?
東京的一名政府內部資深人士近日表示,“東亞地區的緊張氣氛非常濃厚”,他說:“安全狀況極端危急,來自俄羅斯、美國和歐洲的軍售數目很大。中國軍費自1989年以來每年的增長率都達到兩位數……”
日本和中國之間的仇恨根深蒂固。有分析人士稱,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向來符合東京的利益。
沒有人公開談論第三次世界大戰,至少目前還沒有。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未來有可能發生的超級大國碰撞的種子正撒向一些島嶼、礁石和淺灘周邊,以及超出中國歷史邊界線的海上航線和空域。中國以日益顯著的政治堅定態度和不斷提高的軍事能力對這些地方提出主權要求。
隨著中國的力量增強,這種力量的投射范圍必然會包含其近鄰并逐漸擴大到包含地理上的所在地區乃至整個大陸。但要取得主宰地位,它必須先取代美國。這場競賽會持續多年,但現在已經開始,于是就產生了戰爭傳聞。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月1日文章】題:2014年:大戰的高危年?
隨著我們進入2014年,大國之間的戰爭看上去幾乎無法想象。但是在美國和中國日益加劇的競爭中,我們可以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回聲。
首先,可以將一系列盤根錯節的因素概括為“修昔底德陷阱”。根據該說法,迅速崛起的大國和原有大國之間必然會發生沖突。過去500年間曾15次出現新老大國對峙的局面,其中11次都導致戰爭。
2014年會怎樣呢?值得慶幸的是,不會那么容易爆發大戰。當然,很可能會在南中國海或東中國海上、或是就這兩片海域發生沖突事件,并且美國和中國軍艦或飛機或將發生沖突。拿軍艦和飛機來嚇唬對方是愚蠢的,美國和中國已經相當徹底地“演練”了這些可能性,因此有理由期待在局面失控以前,雙方會以成熟的態度進行管控。
更成問題的是日本和中國之間可能發生的對抗。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生動展示的那樣,走下坡路的國家會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越來越沉迷于這樣一種幻想,即大膽的行動將恢復它們應有的地位。
在日本人看來,過去20年是“失落的20年”。安倍首相上臺后,決心要在國內重振經濟、在國外重新為日本贏得尊敬。但是,安倍還有更宏偉的抱負,那就是恢復日本的軍事力量,修改和平憲法,大幅增加日本的國防開支,并彰顯日本能夠挺起胸膛捍衛自己的領土。
因此,2014年戰爭最有可能始于如下一些行動,即類似于中國最近單方面宣布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的行動,這類行動會引發日本方面的升級回應,導致一架飛機被擊落或是一艘軍艦被擊沉,并造成數十人傷亡。此后可能會開始一個彼此采取報復性冒險行動的過程。預計美國海軍和空軍會支持日本。
2014年會發生另一場大戰嗎?幾乎肯定不會,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號稱戰爭是“不可想象”的說法并不能說明未來世界的可能性,而是說明我們的想象力是多么有限。1914年,本來沒有—個歐洲領導人會選擇日后的戰爭。如果重來一次,沒有一名領導人會作出原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