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10:4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10月7日,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2名日本科學家和1名美籍日裔科學家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管(LED)一同獲獎,再次引起輿論的沸點。 |
在近幾年的諾貝爾獎中,日本恐怕是僅次于美國的“大贏家”。日本在本世紀初提出了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現在,又靠近了一步。10月7日,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2名日本科學家和1名美籍日裔科學家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管(LED)一同獲獎,再次引起輿論的沸點。14年里,13位獲獎者,一個人口只有1億多的國家是如何做到的?
◆三名獲獎者:用LED燈“點亮整個21世紀”
名城大學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3人本次獲獎的理由是“研究出了更明亮、更節能的藍色LED”,評選委員會稱,“當前世界四分之一的電力用于照明,LED為節約電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上世紀60年代,人們發明了紅色及綠色LED,但三原色之一的藍色LED卻因在材料結晶環節遇阻而被斷言“難以在20世紀實現”。
時任名古屋大學教授的赤崎與天野一起向難倒了全球研究者的氮化鎵結晶制作發起了挑戰。經過反復實驗,他們成功制成了氮化鎵結晶,并于1989年在全球首次實現了藍色LED。
隨后,當時在德島縣日亞化學工業公司當技術員的中村獨立研發出了大量生產氮化鎵晶體的技術,并成功制成了高亮度藍色LED。中村還發明了藍色半導體激光器,并在全球首次將這兩項發明投入實際生產。可以說,赤崎與天野在藍色LED的基礎研究方面貢獻突出,而中村修二的貢獻主要在于實用化研究。>>
現年85歲的赤崎勇于1973年在松下電器任職時開始進行藍色LED研發,轉至名古屋大學任教后,與當時為該校學生的天野浩(現年54歲)在1989年首次成功開發出藍色LED。
1973年開始LED的研究時,紅色和綠色的LED已經普及,而藍色LED的研發競爭才剛剛開始。當時研究普遍認為硒化鋅是獲取藍光最佳選擇。然而,赤崎先生卻堅信:無論是物理性能還是化學性能,氮化鎵都比硒化鋅穩定,優點也更多。只要努力提高晶體的質量,一定可以打開一條出路。于是赤崎先生開始一場背離主流的孤獨之戰。在1956年召開的半導體國際學術會議上,赤崎先生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沒有得到一絲反響。他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氮化鎵的研究堅持下去,“我就是那個荒野中孤獨的前行者”。功夫不負有心人,赤崎的研究最終成功。
盡管中村修二現在是美籍日裔研究人員,而且鍍了一身金——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教授、日本愛媛大學客座教授,但是在發明藍光LED的時候只是在日本一家小公司——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工作。
在藍光LED之后,中村又研究出藍色激光器(用于藍光DVD),但日亞化工如同其他公司定下的規矩一樣,藍光LED技術專利歸公司,中村修二只獲得可憐的2萬日元獎勵。
中村修二意識到,自己的權利該靠自己去爭取,于是在2001年將自己的雇主日亞化學工業公司告上法庭,討要發明的收益。2004年,東京一家法院判決日亞化工向中村修二支付200億日元(1.83億美元)補償金。但在二審時,這一數字被降至8億日元。不滿這一結果的中村公開呼吁日本研究者移居美國,他自己在1999年加入美籍。
天野教授獲得喜訊時,正在從法國出差結束后返回日本途中,在德國機場中轉時,他收到了自己獲獎的電子郵件。學校在聯系上天野教授后,臨時通知他:馬上升級到商務艙。10日清晨天野教授從海外回到日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笑稱:“一直搭乘經濟艙,突然坐上商務艙,還是有許多不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