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個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于12月1日啟動。一大早,幸存者夏淑琴、劉民生、艾義英帶著家人,趕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哭墻”前,鞠躬、獻花、默哀,祭奠在87年前遇難的親人和同胞。
活動現場。 新華社記者 毛俊 攝
被民間稱作“哭墻”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單墻,位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角,墻上共刻有10665個死難者姓名。自1995年設立以來,“哭墻”成為不少幸存者的心靈歸處。
“只要身體允許,我就要來。不來我心里難安啊!”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家中9口人有7人慘遭日軍殺害,時年8歲的她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過去幸免于難。一年又一年,她的頭發日漸花白,但對親人的思念與日俱增。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哭墻”。 新華社記者 邱冰清 攝
截至目前,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的在世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32位。
“這是我爺爺,這是我奶奶……”已故幸存者常志強的女兒常小梅用黑筆認真地給“哭墻”上家人的姓名“描新”。她說:“因為想念的名字都刻在墻上,父親把紀念館當作另一個家,難受了就來看看。他還叮囑我,不僅要悼念死去的親人,也要祭奠千千萬萬的同胞。”
已故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的女兒常小梅為“哭墻”上家人的姓名“描新”。 新華社記者 邱冰清 攝
1937年12月13日,常志強目睹6位親人喪生在日軍刀槍之下。2022年,常小梅成為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她寫作并出版了中、日、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的生活史》,“希望用我的微薄之力,讓更多人了解并記住這段歷史,明白和平的可貴,珍視當下的幸福。”她說。
“傳承人是傳承歷史記憶的主力軍,對使命認識更深入,履職方式也更豐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負責人說。
家祭儀式后,夏淑琴向劉民生、艾義英道別,互祝身體安康。離開時,她看著“哭墻”上親人的名字說:“我已經95歲了,但我還在等,等到日本政府承認他們的罪行,向我們道歉的那一天。”(記者蔣芳、邱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