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居健市在青年漢學家活動沙龍上發言。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供圖
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陳思)“和十年前相比,中國農村的變化非常大。我在田間地頭看到農民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搬運農產品,政府對創新和科技的大力投入,值得借鑒。”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舉辦的青年漢學家活動沙龍上,北京大學博士土居健市如是說。
4月20日,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舉辦第四屆“國際中文日”活動,主題為“中文:增進文明對話”。作為“國際中文日”活動的一環,包括土居健市在內的4位青年漢學家代表分享了赴江西研修的成果,與兩位中國教授現場對談。
土居健市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學習中文,因畢業后曾從事國際發展相關工作,在中國居住過幾年時間。后來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攻讀博士,并參加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新漢學計劃”博士生項目,有了更多機會進行學術研究。
此次赴江西開展鄉村振興主題研修,令土居印象深刻的還是和當地人的交流。“因為自身研究領域的關系,我比較關注人才流動。看到一些年輕人回鄉創業,我會思考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吸引他們離開熟悉的大城市,回到地方。”土居認為,如今農村的發展,不能僅依靠農業。無論是發展鄉村旅游還是其他特色產業,良好的環境和富有魅力的文化才是吸引年輕人回到地方的兩大重要因素。中國農村如今越來越宜居,而通過新媒體手段對地方文化的宣傳力度增大,也吸引著更多人來到地方發展。
日本農村同樣面臨著很嚴重的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土居表示,近年來,日本年輕人對地方的關注度不斷上升。“考慮到更低的生活成本、更容易實現的個人價值等因素,日本出現了‘I型’去地方熱。”據了解,此前,日本人口流動模式呈現“U型”,即在地方長大的年輕人因上學、工作等原因來到大城市,生活幾年后選擇重新回到地方,因路徑呈現U型而得名。而“I型”指的是在城市出生、成長的人畢業后直接選擇到地方工作、生活。“‘I型’去地方熱不限于自己熟悉的地方或者故鄉,能夠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去處。中國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做‘內卷’,面對高強度的壓力和競爭,農村或許有更多廣闊的自我實現的舞臺。”土居說。
為支持在華外籍博士生培養,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于3月29日至4月3日舉辦了“新漢學計劃”博士生鄉村振興主題研修活動,來自亞洲、歐洲、美洲、非洲 4 大洲 16 個國家的28 名“新漢學計劃”博士生前往江西南昌、婺源、景德鎮,深入體驗中國陶瓷、茶文化,了解并學習江西鄉村振興脈絡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