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文的蔬菜一詞在日語中通常稱作「野菜」(やさい),但實際上日語中也有「蔬菜」(そさい)一詞,以前也曾在日本廣泛使用,那為什么說法會發生變化呢?
明治時代(1868–1912)以前,日語中「野菜」一詞與中文相同,也是指野生蔬菜。例如日本嘉永4年(1851年)出版的『救荒野菜圖説』(きゅうこうやさいずせつ)一書中圖文并茂地介紹了19種可以用來救災的野菜。當時農田里種植的「蔬菜」和生長于深山野林、荒坡草地的「野菜」兩個詞是有嚴格區分的。
『救荒野菜圖説』插圖
但其后「野菜」的意思發生了變化,不再指野生蔬菜,而是與「蔬菜」具有相同的意思。例如,明治12年(1879年)出版的『西洋野菜そだて草』(せいようやさいそだてぐさ)一書中將「蔬菜」一詞注音為「やさい」。就是說至少從這個時期開始「蔬菜」就已經和「野菜」混為一談了,在明治時代晚期,「野菜」的這種用法已經非常普遍,甚至出現了代替「蔬菜」的情況。例如,明治39年(1906年)出版的『農家必攜園蕓之栞』(のうかひっけいえんげいのしおり)是一部介紹蔬菜與果樹種植技術的書,該書中沒有使用「蔬菜」的說法,而是使用了「野菜」。
「蔬菜」轉變為「野菜」的原因是什么?
蔬菜在遠古時代都是天然野生的,也就是都曾屬于野菜的范疇。隨著社會發展,人類開始對野菜進行人工種植,逐漸馴化成了我們現在食用的蔬菜,因此蔬菜和野菜這兩個詞匯在是否人工種植這一點上是有明確區別的。
原產于日本的蔬菜極少,絕大部分是從中國以及東南亞等地引進的,但在引進時間上是有先后的,時間早的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明治時期算是引進外國蔬菜的高峰期,有許多常見蔬菜在這一時期被引進到日本,這其中包括中國的「白菜」(はくさい)以及多種西方蔬菜在內,如「アスパラガス」(蘆筍)、「カリフラワー」(菜花)、「キャベツ」(圓白菜)等等。可以想象一下,當第一次看到某種不知名的蔬菜時,一定很容易聯想到這是不是一種未知的野菜。
有意思的是,引進蔬菜中還出現了變回野菜的現象。在日本經常用作調味品的「茗荷」(みょうが),中國稱作蘘荷(ráng hé),從中國傳到日本后得到廣泛種植,以至于在東京還曾出現「茗荷谷町」(みょうがだにちょう)的地名(現有「茗荷谷」的地鐵車站名),意思是種植蘘荷的谷地。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可能是由于當地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合其生長的緣故,蘘荷被引進日本廣泛種植后竟然在野外自行繁殖了起來,又形成了野生蔬菜。這樣一來,日語中蔬菜和野菜的界限就變得模糊起來。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野菜品種雖然通過人工種植變成了蔬菜,但仍然存在野生品種。如:ウド(食用土當歸)、ミズナ(細雪水菜)、ホンシメジ(灰離褶傘)、ワサビ(山葵)等等,在日本像這種同時擁有種植品種的蔬菜和野生品種的蔬菜為數不少。這種情況下,蔬菜和野菜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
由于上述原因,民間出現了使用「野菜」代替「蔬菜」的傾向。而最具決定意義的是日本政府在1946年公布的「當用漢字」(とうようかんじ)以及1981年公布的「常用漢字」(じょうようかんじ)(2010年修訂)中,對使用漢字的數量進行了限制,并同時發布了可以使用的漢字,這兩次發布的漢字中都不包括「蔬」字。可能是因為該字使用范圍較小,基本上僅限于「蔬菜」一詞的緣故。此后,「野菜」一詞便順理成章地逐漸取代了「蔬菜」一詞,成為主流說法。
※與蔬菜相關的其他說法
青物(あおもの):這個詞主要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蔬菜,類似漢語的“青菜”,最初指綠顏色的蔬菜,后泛指所有的蔬菜;另一個意思是背部顏色呈現藍綠顏色的魚,即「青魚」(あおざかな)。
山菜(さんさい):這個詞既能指長在山上的野菜,也就是山野菜,也可以指生長在水邊或田野里的野菜。(文/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