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4日08:13 來源:光明日報
“核心價值觀”的“去個性化”成為了日本亟待解決的大難題。 |
露絲·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對戰后的日本做出過如下描述:“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蠻橫又有理,既刻板又善辯,既溫馴而又不愿受人擺布,既忠心耿耿又容易背叛,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這段被我們奉為經典的論述,對日本來說卻是一個已經長達70年也許還會持續更久的“詛咒”,它將日本與他國徹底地區別開來,只有“異”沒有“同”,只有“個性”沒有“共性”。雖然日本一直試圖在各方面重建日本國家形象,但無奈早在70多年前就在國際上被定了型。
日本只好另辟蹊徑,將歌舞伎、茶道、花道等民族文化作為載體進行文化輸出。但絕非僅此而已,如果說“民族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只是最表層的目標的話,那么將日本特色的“核心價值觀”推廣到海外則一直是日本的夙愿。但實際情況卻不那么一帆風順。由于二戰等歷史事實留下的后遺癥,各國對日本都保持著警惕。至于凌駕于“日本”、“日本人”之上“個性鮮明”的“核心價值觀”,各國更是敬謝不敏。因此“核心價值觀”的“去個性化”成為了日本亟待解決的大難題。
而所謂機遇總是基于偶然性。日本在民族文化的海外推進受阻后,在文化輸出方面一直保持低調,但唯一的例外是動畫及電子游戲。這兩項的海外傳播并沒有經過政府或市場之手而是在各地愛好者和民間團體間悄悄流行著。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動漫的海外影響受到了國際媒體的關注,這才引起了整個日本的震動,他們甚至不敢相信,曾經被自己“棄如草履”的動漫卻如此輕易地打開了別國的大門。很快,由于日本政府的介入,被重新“包裝過”的日本動漫打著“動漫外交”的口號在全球的很多國家光明正大地登堂入室了。
那么,日本動漫又是如何進行“包裝”的呢?它們純真可愛的面目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