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東京10月14日電 據日本ABEMA網站報道,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旅行到底是什么樣呢?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日本立教大學現代心理學教授小口孝司研究了旅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小口教授將25歲至39歲的上班族分為三組進行實驗:一是去旅行體驗海洋療法(或水療);二是進行沉浸式體驗(觀光、采摘等);三是不去旅游。
在實驗中,小口教授測量了所有參與者的“主觀壓力水平”,并對其在旅行前后承受壓力時分泌的荷爾蒙、皮質醇濃度的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
結果顯示,沒有去旅行之人的皮質醇濃度沒有出現變化,而前往旅行之人的皮質醇濃度有所下降,尤其是去體驗海洋療法之人的皮質醇濃度更低,壓力也緩解了不少。
小口教授認為,“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旅行”必須與產生壓力的原因保持心理距離。他表示:“最重要的是近距離接觸大自然。而旅行的形式有很多種,以個人想要的形式去旅行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想一個人旅行的人可以一個人去,想和別人一起去的話,可以和關系好的朋友或伴侶一起去。只要去一個與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完全不同的地方,就可以在心理上與產生壓力的原因保持距離。”
此外,小口教授還提到:“根據個人疲勞的程度,有些人可能一下子無法去遠方旅行,所以也可以先在近處旅行緩解壓力,在身體恢復元氣后,再逐步去挑戰遠方旅行。” (編譯:蔣曉辰 校對: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