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日本企業“技術創新”的文章不斷出現,去日本企業采訪也總是能聽到技術人員談他們的創新。如果日本企業在過去的20年里真的實現了一系列創新,那么日本經濟應該已經走出了“失落的20年”,中國及世界該能處處享受到日本企業的創新成果。但實際上,除了一些好用的日用產品外,能讓中國人像40年前第一次看到卡西歐電子表、日立彩色電視機那樣趨之若鶩的日本產品,似乎已不多見。
資料圖
從《日本經濟新聞》對2016年日本基礎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占有率的報道看,綜合前三名產品中占有數量最多的是美國(60種),其次便是日本(34種)。看一下日本產品,主要是松下的鋰離子電池、發那科的機器人及三菱化學的碳纖維等。日本產品如此多地占有世界市場的主要份額,是否說明日本創新能力超過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有著強韌的創新能力呢?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對“創新”有一個定義。筆者認為,一款創新產品應該能“創造出新市場,具備爆發性普及能力”。日本產品確實具有“高性能”“高質量”等特點,因此在世界一些市場上擁有較高占有率,特別在材料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但如果從手機、無人機等完成品來看,在世界市場上占有絕對地位的商品,很難看到日本的影子。
日本一家政府機構曾經解剖過蘋果手機,發現差不多一半左右的零部件是日企生產的。如果從零部件的價格看,從蘋果手機零部件那里最能賺到錢的該是日本企業,在技術上不能被其他國家的企業取而代之的也該是日本企業。但是該日本機構最后非常感慨地說,日本有如此好的零部件企業,有足夠多的手機整機組裝廠家,有足以讓世界消費者認知的品牌,但最后日本手機卻不能在世界成為主流,不能占有廣闊的世界市場。
日本企業如果有創新的話,也只是對完成品的局部改良,其缺少完成品的設計理念,或者日本的設計理念不能為世界所接受。特別是進入到21世紀以后,世界創新大都需要和IT結合。但日本企業在“軟”服務,如推特、臉書、搜索等方面表現得比較滯后。在IT時代的落后,更讓人們感覺日本企業的創新能力已經相當有問題。
現在的日本企業容易在局部的改良中自我陶醉。生產一款讓各國共同青睞的產品,讓相關產品走進世界各個角落,日本企業似乎缺少這樣的目標與理念。從文化上看,日本一直只有局部改良能力,過去是對儒家、佛教的整理與細致化,到了近代工業社會則是對外國專利的商品化做得比較好,是技術引進的成功。
從歷史及現代工業化中日本走過的路看,改良是一條主線,在美國、中國等大國一時沒有充分發揮自己力量的時候,給了日本出頭露面的機會,當美中同時做技術革新的旗手后,日本也就難以在技術創新上再度顯露頭角了。這和日本文化的單一、人口數量較少、人口老齡化等有關。因此,日本企業的改良最后也只是改良,而不能質變為創新。( 作者:陳 言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